刘涛:扑下身子摘掉“脱贫帽”

日期:2017-04-17  来源:宜君县委组织部基层办  浏览:2518次

村“两委”活动室改造提升,四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村庄巷道硬化、自来水入户、节能公共照明“全覆盖”, 光伏扶贫试点项目落户实施,确保每户贫困户每年收益3000元以上……在第一书记刘涛的带领下,思弥村正在向着他们的美丽乡村“追赶超越”目标砥砺前进。

基层党组织的“擎旗人”
       2015年8月担任思弥村第一书记以来,刘涛始终以“事事争先,干必一流”的信念,按照“强阵地、凝人心、带党员”的思路,扛起党建责任。看到村“两委”活动室破烂无章,他就找来工队,突出“党建核心”主题,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造提升,建成了为民服务,商事议事的主阵地。为了融入群众,村里的环境卫生他包了,防汛防火他第一个上,慰问帮扶等公益活动他带头参加,跑项目跑资金他更是开着自己的私家车奔东奔西。无私的付出换来了班子成员的认可,换来了大家发自内心的敬佩。
       他主动找每个班子成员请教谈心,交流自己引领思弥发展的思路和想法,俨然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干部,把班子成员带成了“讲团结、讲干事”的优秀团队,2016年10月该村党员远教播放站点被市委组织部评为“全市远教终端示范站点”。为了发挥出党员的旗帜作用,他来了个“学、做、评”三步走。逐人谈话动员党员主动参加组织生活会,用简单实在的农村话带领党员学习党章、党规。结合每个党员的性格特点和特长,给他们定了环境保洁、公共设施管护、治安巡逻等岗位,逐渐让“做表率、带民风”成为了党员的自觉行动。
 脱贫攻坚的“主心骨”

思弥村的穷根在哪里?连续49天,刘涛跑遍了全村21条巷道196户,走访了352名群众,记录下了203页的第一手资料。他得出这个村贫困的主要原因是现有的苹果产业管理技术和投入跟不上,效益低下,部分家庭因病因残缺劳力,部分群众发展理念落后,“等、靠”思想严重……怎样拔起斩断穷根?刘涛来了个“扶智、扶德、扶业”的三扶措施。邀请市级专家驻村开展了20天40场次的苹果技术培训,组建了党员志愿者服务队,成立了村苹果专业合作社,为贫困户争取产业发展扶持资金31.2万元,落实产业扶持免息贷款185.6万元,帮助和带动贫困户发展苹果产业,2016年思弥村苹果年产值达570余万元;请村上的致富能人给村民讲致富经验,并组织大家学习铜川市历年的“双十”增收事迹,旁敲侧击改变贫困户的持家理念,树立了“脱贫光荣”的导向。

持续增收是根本,共同富裕才是富,刘涛主动出击,争取到总投资5559万元的光伏扶贫试点项目落户思弥。为了让群众通过这一项目得到最大收益,在确保93户贫困户每个贫困户连续25年每年得到分红3000元的前提下,硬是把土地租金从每亩每年600元谈到每亩每年1000元。刘涛还积极探索“文化扶贫”新路径,为村秦腔自乐班争取落实政府购买公共文化产品7场,实现创收3.5万元。2016年思弥村共有90户297人实现脱贫,并被宜君县委推选为“铜川市2016年度脱贫攻坚示范村”候选村。

 引领发展的“领头羊”
      为了让思弥人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刘涛组织实施了“村美、人美”的两美工程。2015年8月至今,他带着村班子成员“上下而求索”,争取政策资金,实施完成了道路硬化、安全饮水、防汛设施、公共照明、村级卫生室、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类项目17个,涉及资金406.85万元,实现四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村庄巷道硬化、自来水入户、节能公共照明“全覆盖”,思弥村连续两年被评为目标责任综合考核一类村,美丽思弥已见雏形。
      他还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设计制作了以基层党建、精准扶贫和“六德工程”为主要内容的10个政策宣传橱窗和80面公益广告宣传灯旗,让群众在不经意中接受传统道德文化的熏陶。他还举办了“思弥村道德大讲堂”,“ 庆丰收消夏晚会”,成立了广场舞队和秧歌队,形成了“立志立德、和谐共进”的文明新风。他的事迹多次被《陕西农村报》、《铜川日报》、《铜川电视台》等媒体报道宣传。在刘涛这个领头羊的带领下,思弥村正在向着他们的美丽乡村“追赶超越”目标砥砺前进。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