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社会治理的根基,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市委编办认真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党中央关于文化建设的决策部署,聚焦文化强市目标,立足职能担当作为,持续完善管理体制,优化资源配置,健全赋能机制,以体制机制硬支撑助力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改革引领,着力构建党管文化新格局。认真落实党政机构改革和相关领域体制机制创新要求,持续完善党委统筹、政府主抓、部门协同的新时代文化发展格局。持续完善党对文化工作领导的体制机制。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文化、党管意识形态,扎实推进议事协调机构清理规范,梳理撤销宣传、思想、文化领域19个议事协调机构,保留优化党委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扫黄打非”等专项工作机制,明确运行制度,厘清职责边界,切实加强党对文化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持续完善优化协同高效的机构职能体系。按照“一类事项由一个部门统筹、一件事情由一个部门负责”的要求,结合党政机构改革,加强党委宣传部职能配置,理顺对外宣传、新闻出版、电影管理等职责,规范党委网信办、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等机构设置,整合组建市融媒体中心,整合文化、旅游、文物管理等机构职能,着力构建“大宣传”“大文化”矩阵管理体系,夯实文化繁荣发展的组织根基。
突出资源禀赋,助力擦亮特色文化品牌。助力打造红色教育高地。积极发挥红色地标资政育人作用,支持建立以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为主阵地,陈家坡会议旧址、薛家寨革命旧址、军台岭战斗旧址、中共红宜县委旧址等多点支撑的革命文化展陈基地,加强革命文物系统性保护,通过员额管理、编制保障等措施着力加强讲解员队伍建设。紧跟全国党性教育培训基地布局调整,争取设立陕西照金干部学院,采取联合办学、专兼结合、建立流动师资库等方式,整合优化师资配备,加强红色文化研究阐释,推动革命文化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着力打造以照金精神为引领的铜川特色“大思政课”体系。聚力打响药王文化品牌。依托“药王故里”区位优势,探索中医药特色发展之路。理顺药王山景区管理体制,加强药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整合组建了市中医药发展中心,厘清了中药材种植、加工、研发、流通、检测各环节职能,实现中药材产业统筹规划、闭环管理。深化市校合作,挂牌设立北京中医药大学孙思邈医院和铜川孙思邈中医药研究院,推动中医药研发和成果转化。成功举办五届中国孙思邈中医药文化节,村级孙思邈中医药堂建设走在全省前列,药王文化成为健康铜川新名片。协同推动耀瓷文化传承发展。统筹耀瓷文化保护开发管理机构设置,推动耀瓷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利用和产业发展,留住文化记忆,守护文化根脉。积极推进全省文化旅游名镇陈炉镇扩权强镇改革,理顺景区与镇区职责关系,完善市、区共管机制,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合理利用、传承发展,陈炉古镇先后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省级非遗特色示范镇。
加强协同监管,提升文化治理水平。动态跟踪机构职能运行。加强机构改革落实情况跟踪评估,围绕改革后文化领域相关职能衔接是否到位、履职是否顺畅等进行跟踪指导,协调解决存在问题,理顺相关职责关系,指导完善协调机制,推动“三定”规定与权责清单有机衔接,通过编制乡镇(街道)履职事项清单厘清乡镇(街道)与区县部门的文化职责分工,推动部门各司其职、全面履职。持续完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体制。整合文化、文物领域相关执法机构职能,统一设置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实行市及市辖区一级执法,进一步理顺执法职责,减少执法层级,精干配置执法力量,采取跨区域、网格化等方式,实现文化市场执法顺畅高效。深化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将文化领域行政许可事项交由行政审批服务局统一行使,实行并联审批,落实地上文物“先调查、后建设”、地下文物“先考古、后出让”保护前置机制,加强文物保护联防联控,提升文化综合治理效能。
注重挖潜创新,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扩优提质。强化周转助力人才引进。配合实施“吾铜引凤”专项行动,建立人才编制周转池,联合出台涵盖人才编制保障、在编配偶随调在内的14项高层次人才引进保障措施,精准对接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需求目录,开辟人才引进编制办理、工资社保认定审核绿色通道,落实文物全科人才公费定向培养计划,近三年来累计支持引进文化建设领域紧缺人才50余名。精细管理优化队伍结构。依托机构编制实名制系统,对文化系统人员年龄结构、学历层次、专业分布等情况开展统计分析,精准掌握短中长期人才和编制需求,有计划推进招考招录、公开选调、交流任职,有效补充专业人才,优化年龄结构,加强文化队伍梯队建设。转变理念丰富文化供给。深化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有序推进文化领域事业单位事企分开、管办分离,强化公益属性,完善市图书馆、市群艺馆等文化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健全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推进公共文化共同体建设,推动“以钱养人”向“以钱养事”转变,常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丰富高质量文化供给,着力提升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