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送爽,硕果累累,一片丰收景象。宜君县五里镇焦安村千亩中药材扶贫示范基地种植的黄芪相继成熟。山坳里的平地上、田垄边,忙着采收的村民们满脸笑意。
“黄芩,最好在栽种第三年秋季当地面上的枝叶枯萎之后,或第四年初春未萌芽前收获最好。”脱贫户焦广财半蹲在地里,麻利地将掺杂在黄芩根部的杂草去掉。“别看这东西不起眼,一斤十块钱呢,我们现在的生活全靠它。”
焦广财今年65岁,是焦安村的脱贫困。在2018年以前,他家的主要收入就是几亩玉米地。“我们村地理位置偏僻,基础设施落后,大部分村民都以种玉米为生。忙活一年,手头也攒不下几个钱。”令焦广财想不明白的是力也出了,苦也下了,咋日子还是过不到人前头?
和焦广财一样的脱贫户在焦安村还有70人。怎样才能把老百姓脱贫摘帽后的日子更上一层楼?我任焦安村第一书记后一直思忖:贫有百样,困有千种。贫困地区只有建强村党组织,调整产业结构,才能实现永久脱贫。
思路谋划好了,剩下来的就是干。我先后筹措资金16.5万元,对村便民服务中心进行了改造,粉刷墙壁、铺地板砖、吊顶、安装塑钢窗、更换办公桌椅、建成党员活动室、便民服务中心室、村乡村振兴办、高标准建成村党群活动中心。组织村党支部开好“三会一课”,带领群众学政策,用政策为群众发展服务。开展活动增强村党支部凝聚力、战斗力。组织村党员干部、积极分子开展“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时代”庆“七一”主题党日活动,先后参观了红宜县委、雁门支队纪念碑,重温入党誓词,缅怀英雄,接受先烈峥嵘岁月的洗礼,传承革命红色基因。
光靠种玉米肯定不行,产业结构太单一。经过反复考虑,我和村“两委”系统谋划之后,充分发挥焦安村的地域优势,决定引进企业发展中药材种植。通过招商引资,宜君本草堂药业有限公司投资1000余万元,在焦安村建立千亩中药材扶贫示范基地,采取“公司+村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种植黄芩、黄芪、党参等中药材。
“方子”对症,自然“药到病除”。基地的建成,调整了焦安村的产业结构模式,变单一种植玉米为中药材、玉米、核桃等多元化产业结构,简单的土地流转变为土地入股保底分红。依托中药材基地,焦安村成立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集体所属土地入股保底分红每年52.5万元;包括焦广财在内的116户村民和基地签订保底分红协议,每亩每年实现保底分红700元。
“土地入股分红是一部分收入,在基地打工每天轻轻松松又能挣120元,比以前种玉米好多了。”焦广财高兴地说,“中药材种植现在成了我们村的一张名片,作为祖祖辈辈从事单一传统种植的农民来说,我们的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增长了见识,开拓了视野,发家致富有了奔头。”
在我和村两委的共同努下及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焦安村正在悄然发生改变:基础设施变好了,村容村貌提升了,村民腰包鼓起来了,满村都飘荡着沁人心脾的药材香味。
基地建成当年,焦安村退出了贫困村序列。截至目前,焦安村已种植中药材3500亩,群众增收980万元,116户村民已连续五年实现保底分红,村上剩余劳动力大多在基地务工。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建强村党组织,把中药材市场继续做大做强,聘请专家进行技术培训,提升产品质量,增加群众收入。调整产业结构,形成以种植业为中心,养殖业为辅的多种产业发展模式。对于焦安村的未来,我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