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宜君县棋盘镇黄埔寨村村民来说,曾经,大山里的岁月格外悠长,如今,村民们却觉得时不我待,要只争朝夕。
过去,黄埔寨村全是土路,一下雨根本没法走。村民住在烂窑洞里,守着薄田过日子。“现在,村民有盼头了,也就激发出奋斗的活力了!”黄埔寨村党支部书记姜超恒笑着说。
黄埔寨村有着近千年的历史,大山的怀抱虽宽厚,却也阻碍了村民开眼看远方。近年来,深山中的老村落涌动起“要改变、要奋斗”的力量,发新枝、开新花、结新果。
这一切,还得从2015年美丽乡村创建说起。
那一年,宜君县各乡镇争先创建县级美丽乡村。看见别的村弄得热火朝天,自己村上却没有资金,姜超恒一连几个晚上没睡好觉。就在大家都犯难的时候,姜超恒撸起袖子,一边拿砖垒着坍塌的院墙,一边说:“没有资金我们就自己干!”村民们被姜超恒的精神打动,都积极加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中,墙倒了就去垒,没有石头就去背,齐心修缮。
2015年,黄埔寨村成功创建为县级美丽乡村,在全县当年仅有的3个奖项中,黄埔寨村一举抱回了两个。第二年,黄埔寨村又创建为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村民充满了自豪感,凝聚力更强了,干事创业的士气高涨。”姜超恒说,种鸡养殖场就是老村落新生的“第一枝”。
彼时,黄埔寨村是集体经济空壳村。经过多方考察学习,2017年,村上决定建自己的种鸡养殖场,可是村上从没办过企业,村民们害怕钱打了水漂。姜超恒鼓励党员带头,每人拿出1万元入股。村民们看到党支部谋发展的决心,纷纷出钱入股。最终,村上筹集到85.5万元。对于只有400多人的山村来说,这实属不易。
平整土地、建养殖场、买设备……当年11月,第一批鸡苗进来了。天寒地冻,姜超恒想到村民把血汗钱交到自己手中,深感责任重大。他和妻子搬到养殖场住,方便照看,这一住就是3年多。
功夫不负有心人,从2018年到2020年,养殖场总利润达到145.3万元,累计为群众分红34.5万元。目前,4栋鸡舍存栏3.45万只鸡。
“我在这里工作每月收入3000元左右,还有分红。每天收鸡蛋、观察鸡的生长状态,我很有成就感。”9月9日,记者在种鸡养殖场见到了正在搞防疫的村民鲁喜梅。目前,养殖场吸纳33人就业,村民们为自己干,干得起劲。
“第二枝”是发展富硒玉米。
村上一度以种植玉米、核桃为主,然而传统的玉米种植每亩收入仅有300元,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2018年4月,村上去苏州考察时,发现当地的富硒农产品在市场上很受欢迎。于是,姜超恒请教了杨凌的农业专家,又到石泉、汉阴等地参观学习,觉得富硒玉米很有发展前景。随后,村上召开村民大会,村民全票通过——干!当年,他们试着种植了200亩富硒玉米,亩产量增加了20%。看到效益好,第二年,富硒玉米种植就发展到2463亩。
有鸡粪、玉米秸秆,如果能废物利用,何乐而不为?村上又办起了久久丰生物有机肥厂。这“第三枝”,可实现农业绿色循环发展。
有机肥厂今年9月底投入试生产,年产1.5万吨有机肥。“一方面,有机肥厂消化玉米秸秆、畜禽粪便、菌棒等废弃物,不造成环境污染。另一方面,村上土地使用有机肥,减少了化肥使用量,提升了富硒玉米等农产品的品质。”姜超恒说。
如老树发新枝,古村涌动着新气象。村集体经济从“0”到2020年底有667万元,村民们靠自己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平房;修水泥路、健身广场,村民生活水平迈上了新台阶。
从处在深山无人识,到获得省级“三变”改革示范村、省级脱贫攻坚“红旗村”、省级文明村、省级集体经济示范村、国家级森林乡村等多项荣誉,黄埔寨村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同时保留着淳朴的民风。鲁喜梅说:“我们这里乡土味儿浓,只要谁家有事,全村人都来帮忙。”
“党支部为村上发展用心‘谋路子’,党员主动‘想法子’,以身作则,扑下身子干。‘地基’打好了,群众就有发展信心。”姜超恒说,“未来,村上还想建设一个富硒玉米加工厂,通过深加工让玉米产业提质增效,让群众再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