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窑柴门土院墙,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腿泥”“全村下辖3个村民小组141户524人,贫困户达26户101人”……以前,陕西宜君县彭镇武家塬村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武家塬村结下了好“亲戚”——帮扶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和建行铜川分行。多年来,在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领导班子齐心协力下,攻坚克难,帮扶成效斐然,武家塬村发生了美丽“蝶变”。
2016年以来,武家塬村党支部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积极与中国人民银行和建行铜川分行2家帮扶单位进行沟通协调,不断推动村各项工作再上一个新的台阶。2018年全村实现脱贫摘帽,2019年通过省内脱贫攻坚评估检查,同时获得“铜川市美丽乡村精品村”称号。如今的武家塬村,实现了“绿、亮、净、通、美”的目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大幅提升。
多措并举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村党支部的组织力强不强,直接关系到能不能带领村民发家致富。多年来,在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武家塬村着力抓好四件事。一是建强村“两委”班子。村“两委”班子认真落实集体议事决策制度,形成统一思想和决定,确保了村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二是强化党员队伍建设。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两学一做”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各项工作要求,认真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基本组织制度。通过开展重温入党誓词、诉说入党故事等“党员政治生日”活动,组织党员干部到照金、梁家河锤炼党性,建立党员“成长袋”等措施,提升党员的战斗力,凝聚党员的精气神。三是加强党员阵地建设。积极协调30多万元经费投入党建,使村党建标准化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四是着力提升村务治理水平。积极引导做好党务、村务、村集体组织、互助资金协会规范化、制度化、公开化管理,大力落实“四议两公开”,使村里的党务、政务更加阳光,管理更加民主。
整合资源 改善基础设施惠民生
始终把补齐短板作为“第一目标”,多方争取450余万元,全面推进村基础设施建设。多方筹措87万元经费为村里打机井,安装抽水设备,修建水塔,安装直饮水机,使优质饮用水覆盖了全村141户村民,有效改善了村民用水难和安全饮水问题。开展居住环境整治。充分利用政策优势,积极协调上级相关部门,组织开展移民搬迁。为便利群众出行,组织修改建通村路、通组路、巷道等,解决了群众出行难问题。新建垃圾台、小花园,种植各种花草树木,使村民的人居环境更加舒适。修建文化小广场,经常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提升了留守村民的幸福指数。
因地制宜 发展村级产业促脱贫
村党支部坚持把村级产业发展作为村民脱贫致富的“第一引擎”,采取多渠道、多手段开辟发展途径。投入300余万元建成了占地12.5亩容量0.4兆瓦的光伏发电站,项目每年可为每个脱贫户增收1000元。积极协调引进了四川哈哥兔业集团,按照“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农户(脱贫户)”模式,建成了年出栏10万只肉兔的养殖示范基地。该项目脱贫户通过菜单式扶贫资金入股50万元,每年享受分红。积极与农科院、高校合作,开展本村土壤土质检测分析,探索开发适宜本土种植的经济作物,不断提升种植业的经济效益。在助推产业发展的同时,积极培育产业带头人,将扶贫模式由“输血”模式逐步转向“造血”模式。
提振信心 激发脱贫致富内生动力
村党支部坚持“扶贫先扶志 扶贫必扶智”,把既扶志又扶智作为“第一要求”,帮助困难群众树立脱贫致富的坚定信心,增强脱贫致富的能力。多次组织召开座谈会,与脱贫户促膝谈心,宣传党的扶贫政策,让其主动甩掉“等、靠、要”思想,积极主动地通过自身努力尽快脱贫致富,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通过道德讲堂、宜民讲习所、百姓舞台、村规民约宣传专栏,激发全村群众内生动力。开展“访贫问苦、温暖民心”系列活动,协调帮扶单位、社会力量等持续不断向困难家庭捐赠衣物、助学金、书籍等,让他们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使他们充满生活的信心和脱贫致富的决心。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技能培训,提升发家致富的能力。如开展苹果种植技术培训、肉兔养殖技能学习等等,使脱贫户掌握一至两门脱贫致富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