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共情能力,是指一个人判断、分析和理解对方情绪、情感的能力,也可简单理解为“与他人共通情绪、情感的能力”。一般而言,具有较高共情能力的人,往往更容易敏锐发现他人的情绪状态及情感变化,更容易理解和包容他人,进而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给予支持,并帮助他人解决问题、化解尴尬。
对于领导干部而言,做好群众工作,关键是善于同人民群众打交道,而能否准确理解群众的情感和情绪,则是能否把话说进群众心窝子、把事办进群众心头上、把情送进群众心里头的关键所在。因此,提高共情能力,是干部更好地理解和尊重群众、真诚地关心和帮助群众的关键。
然而,现实中,有的干部面对群众,表现出较低的共情能力。比方说,面对上访群众,要么“闪躲藏匿”,玩起“躲猫猫”,让群众找不找、多碰壁,寄希望于“躲过初一也躲过十五”;要么大用“缓兵之计”,熟念“拖字诀”,习惯于敷衍应付、乱开“空头支票”,甚至大搞威逼利诱那一套,为的就是让群众“稳一稳”“少找碴”。再比如,开发扶贫产业,村民心有顾虑,前期多持观望态度,有的干部就难以理解、焦躁不安,一味地表示村民的做法和态度简直是“不可理喻”,抱怨自己的努力是“劳而无功”“没事找事”,而不去设身处地站在群众立场想一想,导致干群关系紧张,好心办坏事。
凡此种种,归根结底都是没能真正把自己摆在群众所处的形势、境遇和位置上思考和分析问题。实际上,在未全面把握形势、充分掌握情况、深入了解问题的情况下的“换位思考”,无异于“白费力”。因为没有把各种情况考虑周全,就无法真正共情,只能是片面理解,即便再努力也只能是自以为是、自说自话,背离了深入群众、了解实情、解决难题的初衷。
关于群众工作,各级干部应从树立群众观点、坚定群众立场、坚持群众路线、增进同群众的感情和创新群众工作方式方法等方面加强修养和锻炼。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共情能力,首先就要从思想根子上强化群众观点、摆正群众位置,要打心底里感恩群众、尊重群众、重视群众,从而愿意积极主动地去了解群众、关心群众、理解群众,增强做好群众工作的责任感和主动性。其次,要勤于实践、务实有为,多抽时间走进基层、深入群众,既“身入”更“心入”,多看看群众难在哪里,多听听群众困在何处,多问问群众想要什么,在全方位了解群众现实状况的基础上,更加科学全面准确地换位思考、实现共情,真正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再次,要注重狠抓落实、解决问题,在共情基础上持续听取群众意见建议,不断校正工作方向和标准,让每一项工作从立项到推进到结果,都符合群众期待,从而真正将群众的难事、急事、闹心事解决好,让群众对工作更加满意、对生活更有信心、脸上挂有更多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