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榆林市横山区严格按照“四个不摘”要求,按照区委“坚持党建引领,强化组织保障,助推脱贫攻坚”的党建促脱贫工作思路,把配强脱贫攻坚“领头雁”、锻造脱贫攻坚“主力军”、用好脱贫攻坚“助推器”为着力点,深入推进抓党建促脱贫工作,为全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强支部,筑牢脱贫攻坚“桥头堡”
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打造班子过硬、敢于担当、为民服务、善于治理的基层党组织,是实现脱贫攻坚的关键所在。建强村党支部、配强“两委”负责人,不断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脱贫攻坚优势。拓宽村级带头人选配渠道,支持鼓励有意愿、能干事、会做群众工作的退休干部,和有经验、会经营、能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返乡创业人员进入村“两委”班子,带动集体发展经济,带领群众发家致富。深化“星级创建、追赶超越”活动,累计投入1800多万元实施了“堡垒提升工程”,创建省级五星级党组织1个,市级五星级党组织7个,建成标准化党建示范村68个。先后打造了100多个党建示范点,按照“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的方式形成“支部+”党建模式。全区214个村全部实现“一肩挑”,加入各种经济体组织党员户1341户,占总数13.3%。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排查确定12个软弱涣散村党组织,采取“四个一”(由1名区级领导班子成员联村,1名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包村,1名第一书记驻村,1个区级部门结对)举措进行集中整治。今年,新排查确定10个软弱涣散村党组织,目前正在按照“一村一策”整顿方案进行集中整治。
抓干部,锻造脱贫攻坚“主力军”
全面推行区级领导联镇包村、职能部门包镇驻村、各级干部联村包户的包联机制。先后选派包扶单位90个、驻村工作队78个、“第一书记”110名、科级领导干部1064名,按照区级领导包扶3户、部门“一把手”包扶2户、科级领导干部包扶1户的“3+2+1”模式,确保了贫困村、贫困户结对帮扶全覆盖。坚持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推动党建资源向基层一线汇聚。坚持以“第一书记”为抓手,突出引领不间断。始终把加强“第一书记”管理,作为推动基层组织建设,加快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抓手。在人选条件上,注重挑选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善做群众工作的年轻干部,经纪检、计生、政法等部门审查公示后下派。在工作定义上,实行“一岗双责”,既是“第一书记”又是驻村党建员,重点在建强组织、为民办事、推动发展上下功夫、出成绩。在管理考核上,实行双重管理,乡镇党委重点掌握到岗情况、工作落实情况;派出单位定期听取工作汇报,帮助解决实际困难,适时到村调研,指导促进工作。区委组织部根据“第一书记”驻村履职考核结果,2016年以来,先后对62名脱贫攻坚一线干部予以提拔使用,召回不合格“第一书记”21名,确保“第一书记”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
坚持以责任追究为底线,问责不降格。没有严格的责任追究就没有立竿见影的工作落实。针对基层党组织工作进展不平衡、责任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研究出台了《榆林市横山区基层党建工作五级提醒办法(试行)》,助推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办法》的实施,将正向“任务清单”与反向“责任清单”相互融合,分类分级提醒,累计提醒督办整改问题23个,形成了严抓责任落实和问题整改的倒逼机制,压实了抓党建主体责任,实现了基层党建薄弱环节早发现、突出问题早整改,推动全区基层党建工作全面提升、全面过硬。坚持激励问责同步跟进,把精准扶贫业绩作为衡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的主要依据,坚持在扶贫攻坚一线培养煅炼和选拔任用干部。抽调87名后备干部组成23个督战工作组,下沉一线开展督查,助力推动“三排查三清零”任务全面落实。脱贫攻坚期间,为扶贫办选调、挂职干部53人,提拔使用扶贫业务干部3人、驻村第一书记15人。对扶贫工作不力的4名党政正职给予了谈话提醒,1名镇党委副书记免职,2名副职停职检查。
兴产业,打造脱贫攻坚“新引擎”
既要实现脱贫,还要长效增收,围绕这一目标,横山区制定了“为羊而种、种养结合、舍饲养殖、农牧循环、综合收益”的发展思路,围绕这一思路,通过品牌战略带动、“党支部+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等创新营销模式,先后培育出 10多家羊肉生产加工企业,并通过线上线下销售,使养羊成为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之一。
大力实施把致富能手培养发展为党员、把优秀党员培养成为致富能手,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为村干部的“三培养”工程,有效解决了基层组织作用弱化、党员干部能力退化、党员队伍年龄老化的“三化”难题。特别是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开展“党员带富”行动,引导鼓励懂技术、有能力的党员结对帮扶贫困户,示范带动发展白绒山羊养殖,名优杂豆和中草药种植等支柱产业。李界沟村村民曹有奇在村党支部的帮助下,流转了村里100多亩荒坡地,率先在横山发展起了山地苹果,经过几年的作务,他家的果树已经变成了摇钱树,果园也成了远近闻名的示范园。
在结合主题教育深入推进党建促脱贫过程中,坚持“贫困人口精准受益、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目标,依托产业合作社,引导群众发展壮大白绒山羊、名优杂豆、山地苹果、稻田养蟹、中草药等新型产业,打造一镇一业、一村一品脱贫农业产业新格局。着力打造“陕北横山羊肉”、“陕北横山杂粮”等知名公用品牌,实现羊产业、小杂粮等主导产业持续增效发展。累计组建乡镇农畜产品经营(屠宰)企业19家,村级种养殖专业合作社110个;发放小额贴息贷款5800多万元,成立互助资金协会140个;已建成省级农业产业示范园区4个,市级14个,全区白绒山羊饲养量达240万只,发展山地苹果13.4万亩,稻田养蟹3.9万亩,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944元,15337户51946人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44%。